全域智慧就业资讯服务平台
全国
全国
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甘肃
广东
广西
贵州
海南
河北
河南
黑龙江
湖北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山东
山西
陕西
上海
四川
天津
西藏
新疆
云南
浙江
香港
澳门
台湾
400-633-0111
新闻中心 > 综合资讯 > 疫情下的毕业季“催熟”了谁?

疫情下的毕业季“催熟”了谁?

2022-08-10 09:17:17
中国妇女

  疫情下的毕业典礼大多在“云端”,没有拥抱,没有挥手再见,也没有鞠躬致谢,只是当屏幕的光渐渐暗下来时,大家才反应过来,自己真的要走出象牙塔了。不一样的毕业季,该如何应对?

疫情下的毕业季“催熟”了谁?

疫情下的毕业季“催熟”了谁?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本文刊于《中国妇女》杂志

  因为疫情很多高校选择线上毕业答辩,在一个个由同学们的摄像头组成的电脑屏幕前,当老师宣布完答辩结果时,还是会有很多学生破防,坐在电脑前热泪盈眶。

  这流下的泪水,有不舍,有感动,有对自己即将离开学校的恍惚,也有对四年校园生活的怀念。这一刻,是和学校、和自己的大学时光道别,也是和新的人生阶段招手。

疫情下的毕业季“催熟”了谁?

  吕葳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会员,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补足仪式感,释放内心焦虑

  三年来,疫情总在反复,学科结业时,线上答辩已经是常态,学生们更是见怪不怪。但对于一直憧憬毕业的小美来说,只参加一个面对屏幕的“云毕业典礼”还是难以释怀。

  抚摸着自己特意为毕业礼准备的小黑裙,小美流露出遗憾之情:“我可能是一个比较看重仪式感的人,没有拨穗、没有同学聚餐、没有摆拍的毕业照,也不能穿着学士服在校园里拍照留念。缺了这些仪式会让我觉得毕业很不真实。”

  我们为何需要仪式感?一个隆重或别具巧思的仪式可以对人进行心理补偿,通过某种行为产生连接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离别的悲伤,燃起新的希望。面对“云毕业”,该如何了却遗憾?

  小美和她的同学们刻意制造出了仪式感,她给微信头像中的自己“穿上”学士服;用“换脸”的美图APP把自己和闺蜜们“团聚”在一起合影留念;她们约好了时间,一起在网上叫同一家连锁店的美食连线“聚餐”;毕业典礼那天认真化妆,换上小黑裙端坐在电脑前,在弹幕中不停地敲击“祝大家毕业快乐”!折腾下来一点也不轻松,但却让自己释怀了不少。

  毕业季也是“分手季”,因为要各奔东西、不知未来在何处,小美和男友决定分手,小美把所有的礼物都打包封存。然后,她去了校门口的小餐厅,那是两个人曾经去过无数次的“专属”约会场所。她还沿着校园里的小路走了一遍又一遍,回想发生过的所有点滴,将自己所有的情绪都释放出来,爱、不舍、难过、回忆……然后,她了无遗憾地为这段关系画上完满的句号。她知道,自己可以心无旁骛地以新的姿态,开始新的生活,甚至开始新的情感了。

  有时候“形式大于内容”的仪式,能让人增加对生活的掌控感。仪式具有着一定的形式与程序,这意味着无论外面的世界和周围环境如何变化,只要参与到仪式中,依然感到踏实、安心。

  研究表明,当面对压力时,仪式还能够帮助人们缓解焦虑。在竞技类比赛中,很多选手上场前都有自己一套“固定”的小动作,如摸一下球桌,这些看似迷信的行为,其实对于缓解焦虑真的有用。

  玩转“云毕业”后,小美学会了“适应现状”。“我觉得疫情打破了一种常态化的生活模式,这种不可控的无常带给了我很多思考。之前总认为按计划进行的生活是理所当然的,但疫情让人知道了什么是计划赶不上变化。这未必是坏事,能够更加从容面对意料不到的事情,没有原来那么容易难过和失望了”。

  转移注意力,化解消极情绪

疫情下的毕业季“催熟”了谁?

  温迪的生活很简单,疫情封校时就变得更简单。这是她在大学的最后一年,没法出校她反而熟悉了校园的每个角落。她喜欢食堂里的小炒,喜欢傍晚去操场跑一圈,喜欢和宿舍的姐妹们没心没肺地欢笑。一面找工作,一面准备再次考研。不和别人比,和自己比较,每天进步一点点。对着镜子,她看见自己的眼睛越来越明亮。

  经历过疫情的大学生们,在这场闯入生命的现实教育中认识到,生活中很多看似平凡、早已习以为常的东西,其实得来不容易。走不出校门或在家上网课、云答辩,学生们学会更加珍惜日常生活里那些稀松平常,更加珍惜有保障的校园生活。

  温迪也更耐受导师要求一次次修改毕业论文,更耐受一次次没有结果的面试,甚至更耐受远方父母的唠叨,不再那么频繁地感觉到迷茫、挫败……在这段沉下心来的日子里,她还重读王尔德的书:“你拥有青春的时候,就要感受它。不要虚掷你的黄金时代,不要去倾听枯燥乏味的东西,不要设法挽留无望的失败,不要把你的生命献给无知,平庸和低俗。”未来会怎样,毕业后会怎样,虽充满不确定性,但温迪笃定,“从当下做起,继续努力吧”。

  温迪给“当下”找了很多事情做,考虑到疫情期间工作不好找,为了拓展本领,身为一名文科生的她开始学习编程。自制力也在不知不觉中提升了。

  温迪在刷疫情动态的时候,将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了非常时期的众生百态上,这让自己曾经迷惘、无助的消极情绪得到化解,获得平和内心。看书、学编程,这些行动转化为积极的力量,把虚无缥缈的情绪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有效积累。

  调整期望值,先就业再择业

  从一所985高校毕业的叶子,与朝夕相处的室友作别,决定回到宜居的家乡工作。四年前她恋恋不舍地离开父母来上大学,好像雏鸟飞向外面的世界,摇晃着翅膀,无限的好奇与担心。而现在,又要面对分离,依然有不舍,却不再有惶恐不安。

  高考时的选择,有很多随机和无奈的因素。而此刻的毕业选择,却已然有了自主性。到底留在这个充满精英气息的大城市,还是回到家乡在父母身边过一种没有那么大压力的生活,叶子也是经过慎重考虑决定的。看着身边的同学留校,或者去北上广工作,她内心有羡慕,可她还是想回到家乡,享受在父母身边的温暖,还有家乡小城的湿润空气和遍地美食。她决定眼下先顺应自己内心的声音,“先就业再择业”,但这个决定并不是僵化的,而是有弹性的、可变的,一旦有机会,她依然可以做新的选择。

  疫情期间,叶子懂得要珍惜和亲人在一起的时间。这段时间是她留在父母身边最久的一次。在长期居家相处的过程中,她发现和父母之间的隔阂是可以通过朝夕相伴而渐渐消除的。所谓的矛盾其实也是沟通不足导致,有了与父母更加亲近的机会,也直接改变了她的就业取向。

  原本和很多同学一样,找工作时抱有较高的期望值,也焦虑了许久。在父母的劝解和分析下,她意识到必须根据当前的就业形势和自身条件, 对原先的就业期望值进行调整。母亲平日里对她说的最多的就是“知足常乐”,这句话的本质,指的也是“期望值管理”。

  打定主意后,叶子感觉轻松了不少。不过眼下她也有烦恼,她害怕被父母管束和控制,每天碎碎念。有得就有失,做决定之前慎重考虑,一旦做了决定就不纠结,享受这个决定带来的好处。

  她回家乡,自己租房独立居住,和父母保持一定距离,互相关心,并不过度消耗。经过毕业前的一系列抉择和安排,年轻的她真正独立做主,走向成熟。

  毕业时,很多人承担着比以往更多的不确定性,面临选择焦虑,这时,内在心灵的稳定性就变得格外重要。对于有的人而言,工作与发展最重要,关乎成就感和意义感;对于有的人,则希望在亲情、友情、爱情中得到更多的支持和慰藉。

  其实无论做何种选择,都必然有得有失,很难两全,而只要是一直遵循着你的内心,就能获得自身内在的能量,在未来勇敢去探索去挑战,去实现你的目标。

  这个特殊的毕业季,虽有颇多遗憾,但在从校园踏入社会的关键转折期,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对举步维艰的创业环境,面对全新的选择,才更锻炼一个人的意志。

  非常时期,非常磨砺,在严峻的毕业季,在与外界不断磨合的过程中,一个人变得越来越坚定、内聚、成熟、明朗,这才是人生这个重要节点真正的“毕业”。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就业桥(微信号:就业桥)。
关键词阅读
疫情下的毕业季催熟了谁招聘
疫情事业单位招聘
事业单位招聘公告
相关栏目
收起

意见收集

关闭

您对就业桥有任何建议意见都可以给我们留言哦~

取消
确定